霍康先生清楚地記得老拉薩城內,一應設施一概完備。攝影/高曉濤
告別“領地”
采訪霍康·強巴丹達,把我們帶入一個首府的往昔。在說話時,霍康·強巴丹達老人使用一張舊手絹,他那經驗,善意與狡黠并存的目光使我們想起文學作品中的貴族遺老。
66歲的霍康·強巴丹達生于1945年,他微笑著強調,是“二戰(zhàn)結束后”。在位于拉薩河壩林的霍康老宅出生不久,他便隨年輕的父親霍·索朗邊巴(后任西藏自治區(qū)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、顧問,以及自治區(qū)政協(xié)委員會副主席,是優(yōu)秀的學者)前往昌都,當時父親還在昌都的舊政府任職。昌都和平解放時,霍康·強巴丹達6歲,父親也成為舊政府的最后一屆官員。1951年,父親帶他回到拉薩,霍康·強巴丹達記得,一家人騎馬走了兩個月;氐嚼_后,兒童的他很快又經歷了一個重大歷史事件:“17條協(xié)議”后,解放軍和平進入拉薩——盡管當時霍康·強巴丹達還未滿8歲,但迄今他腦海中,仍然存留著對那個歷史時刻的記憶。
曾經顯赫一時的大貴族“霍爾康薩”(簡稱霍康)家族,在西藏有兩百多年的歷史,其采邑地在今墨竹工卡甲瑪鄉(xiāng)境內,豪華宅邸曾位于八廓街北側、清真寺附近。這個家族的血脈可以上溯到14世紀前葉進入西藏的蒙古貴族,一直因擁有權勢而影響著這個地區(qū)。在藏語中,“霍爾康薩”意為“蒙古人的新房”。一直研究西藏文化與拉薩風俗的霍康·強巴丹達覺得,記住“霍康”這個名字,“算是一種特有文化的繼承”。
處在現(xiàn)代化大門之前的拉薩,人口只有3萬人,城市周圍都是長滿蘆葦?shù)臐竦亍;艨?middot;強巴丹達毫不猶豫地使用“靜寂”一詞概括他對舊時拉薩的記憶,因為那時“沒有車輛,路上只有馬蹄聲”,除了泥土路在雨季形成泥濘之外,“一切都很好,并不給人臟亂的印象”,他回憶說;艨导易宕笤豪锏纳钍怯筛改浮⒐芗、做飯燒茶的男女傭人構成的,在這幅群像中,還包括老宅樓下一層和小院的平民租戶們,他們中有裁縫、金銀加工匠、回族生意人。此外還有嚴厲而盡職的私塾先生,不論學生來自貴族、商人、平民家族,都一視同仁。窗外是含有蘆葦清香的微風,室內是茶和熏香的氣味。
這幅會令畫家們聯(lián)想到維米爾畫作的生活畫卷,延續(xù)到1959年。在這一年,霍康·強巴丹達覺得環(huán)境開始發(fā)生變化——因為各種歷史原因延遲進入現(xiàn)代世界的“靜寂”的拉薩,開始出現(xiàn)了一縷縷波紋。其后,又在一個階段中,維持一種現(xiàn)代化雛形時期的風貌直到1979年。“這個過程很耐人尋味”,霍康·強巴丹達說——他的普通話表達靈活而清晰——“拉薩的變化既是緩慢的,又是急切的”。在時光之流的迷宮里,霍康·強巴丹達的記憶,還定格在1956年青藏公路通車儀式上的一些時刻——“從那個時期,開始有大型汽車連續(xù)出現(xiàn)在拉薩街頭。現(xiàn)代工業(yè)開始進入拉薩”。